发布日期:2025-02-04 19:46 点击次数:168
两位老师争论谁的养老金应该更多,意外引发教师集体大争论:职称是不是阻碍了教师工作积极性?教龄该不该成为教师工资和养老金计算的重要因素?在教师成长过程中,是不是更应该关注学历的含金量?
养老金引发的争论
学校两位2024年退休的男老师,一个副高五级技术岗位,教龄不足 36 年;一个副高七级技术岗位,教龄 39 年,七级却比五级多开了120 元。
两个老小孩为此争论得面红耳赤:
一个说自己五级技术岗,工资比后者七级技术岗高七八百块钱,现在退休了,就因为3年教龄,居然比后者低120元,不公平;
另一个仿佛被踩了一脚尾巴,跳起来说教龄才是关键,体现了教师扎根教育的真实面貌,相反,职称那玩意儿只是“门面”,是花里胡哨没啥实际用途的妆容,自己工龄长三年,理应得到如此待遇。
第一个老师反唇相讥:我读了16年书,念了4年大学,你中师毕业,函授大专、本科,工作学习两不误。你工龄长了不起?凭什么读大学的不能算教龄?所以,教龄那玩意儿是啥?小学毕业就在教师堆里混的话,教龄岂不是更长?所以,教龄都是为学历低念书少的老师提供的福利!毫无含金量!
养老金、教龄、职称、工资在养老金计算中,工龄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,可以说是养老金的一条腿,可是在教师工资中,教龄又几乎没有太大用处,哪怕你工作40年,教龄津贴也不过10元钱。
教龄到底该在工资和养老金中占有怎样的比例?
教龄在养老金和工资里扮演着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。不仅如此,教龄在职称评定中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:农村教师工作满30年,可以直升副高职称,一些地区已经实施,城里据说很快如此。
教龄开始变得尊贵,职称开始贬值。
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,在农村,存在大量民办教师、中师生,他们曾经的学历,有的曾经只是初中毕业,甚至个别初中都没毕业;
有的只是中专毕业或者高中毕业,但他们通过不脱产的方式进行了函授学习,实现学历达标,结果他们的教龄很长,经常出现40年甚至43年教龄的情况。
而大学四年毕业的全日制本科大学毕业生因为读了16年书,有的读研究生,学习时间更长,这些人受教育程度高,文化底蕴深厚,花费时间较长,结果教龄却比较短。所以,如何在教师工资和养老金计算中体现学历价值似乎值得认真考虑。
结语
表面上看是两位老师的争论,但争论中火星四溅,实际上已经把教师群体中关于职称、教龄、工资、养老金的矛盾清晰地展现了出来:有人抱怨教龄在职称评定、工资、养老金中的作用太低;有人抱怨学历价值没能在养老金计算中得到体现。
那么,大家觉得在教师工资调整和职称评定中,应该让教龄起更大作用,还是让学历起更大作用呢? #教育爆款制造机#
